先前有讀者寫信問我這個問題,在分享前我想先定義一下我這邊的科技業主要指台灣的主要科技業類型(電子硬體、半導體與電信業),這幾個是我比較熟悉的產業且基礎知識比較難,而軟體業與互聯網業自認不是特別擅長,且這方面的知識網路上有太多的分享,所以大家就自己去搜尋吧! (如果你就是要進軟體業或互聯網產業,這篇可以直接跳過不看)
我想對非理工背景的人來說,由於沒有完整的基礎知識作支撐,最大的問題會出現在單純讀科技知識文章很容易看不懂,回去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讀又很浪費時間,然後工作上又不知道怎麼運用,感覺好像要懂一些,但又覺得跟工作沒有直接關係,財會背景起來的老闆也不會在乎我懂不懂。因此,在這篇我想分享我如何找到學習動機、學習的方法與一些我之前讀過的質量不錯的素材,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快上手這些產業知識。
學習動機
在這邊我想先分享剛開始接觸科技知識時非常挫敗的經驗與工作後重新燃起研究的動力的故事。
大三時於私募基金實習,由於Fund manager的背景是理工科系,主要投資標的也是科技公司,當時實習會看的報紙是Digitimes,這分報紙可說是國內科技公司必看的業內情報,主要的內容多圍繞在半導體與電子硬體的新聞,但當時的我其實有點逃避看Digitimes,因為早上2個小時內要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輪到Digitimes時已經剩下沒多少時間就要晨報了,而偏偏裡面又很多我看不懂的科技名詞,例如:被動元件,單純google也還是不太懂,所以大學對科技知識其實是沒那麼喜歡的。
然而,在第一家公司(電信業)工作時,因為很好奇這些訊號是怎麼傳送的,以及維修案件主要是那些原因產生的,加上公司在發展物聯網相關的業務,所以就開始研讀相關知識,像是Sigfox與其他物聯網技術的差異,記得那時候常常周末在家自己研究的很開心,雖然有些東西還是沒有很懂,但我認真的在網路上去搜尋比較好的科普教材,並尋找可以讓我問的人。
在自學的過程中我發現”覺得研究的主題很有趣”會推動自己在下班閒暇之餘還會花時間研究。在工作後我發現,在沒人逼你學習的情況下,”動機”是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如果你還沒想到,看你是想要在茶水間可以跟工程師聊上幾句,還是要當老闆的神力小助手專門幫老闆解答各種疑惑,我覺得這個都是可以想的方向。前面2個我都做過,最終我都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為目標。
怎麼學?
如果你也想建立像我一樣的科技知識體系,建議可採用以下的學習順序
買科普書閱讀建立知識架構
這邊我並沒有特別推薦google,當然有人天賦異稟真的可以google就研究完所有的科技知識,但我的經驗是有論述完整的科普書會更省時省力,我推薦這三本作為學習教材(光電科技與新儲存產業、雲端通訊與多媒體產業、積體電路與微電機產業),雖然出版的時間有點久遠,但我認為現在很多新技術都是建立在原本技術上,這3本書還是滿適合作為入門書籍。雖然裡面還是有些地方的敘述還是有點難懂,不過可以看這個網站(寫點科普,請給指教)裡寫的文章來協助了解,或是搭配google search會幫助你更快了解裡面提到的科技知識。這個步驟可以先幫你建立比較有系統性的科技知識概觀,有系統性這件事非常重要,因為點與點之間有連結才會長出線和面,方便之後的延伸學習。
閱讀產業新聞與網路資料
推薦Digitimes,一年5,200元(會多送1個月),我從大學在私募基金就有接處,工作後訂了2年,後來到現在的公司就是免費讀物,才沒有繼續訂。要訂這個之前,前面學習基礎要扎實,不然看很久也看不出端倪,每篇可能都變成獨立事件而無法形成脈絡,如前所述大學實習時看這個挫折感很重,直到工作後,買了前面我分享的科普書之後,才逐漸了解裡面的專有名詞。Digitimes它幾乎是台灣科技公司都會訂的報紙,每天都會報導很多產業相關的新聞,我自己的習慣是會看當天發生的最大條新聞和自己有興趣的文章。但要提醒的是裡面有些文章有點水,我自己是看久了有經驗就知道那些不用看。此外,如果你們公司有買資料庫或研究報告,我覺得會滿有幫助的,以我曾經看過的伺服器產業報告為例,裡面最珍貴的就是代工廠出貨給品牌商的分布占比,這個矩陣對於有要打這塊市場的公司會很有幫助。
與自己的工作做連結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畢竟大家下班後讀書都是為了可以增加自己的價值,以我為例,除了這是很好跟工程師聊天的素材外,其實在分析的時候,因為了解產品特性,所以會比較容易知道要看哪些維度的資料。(這部分我之後應該會寫一篇我自己的故事,分享我是怎麼運用這些知識來增強我分析的能力並跨部門交到很多工程師好朋友。)
進階:補充管理相關的知識
這個我把它當作對自己的期許,雖然自己還沒升到管理階層,但希望自己在當職員的時候就關注管理相關的議題,也許大家會覺得這個跟科技業知識沒直接關係,但我認為各產業還是會因應產業特性有自己的管理風格,在此我推薦看程天縱老師的文章,程天縱老師曾任HP(惠普)與TI(德州儀器)的高管,退休後一直致力於傳承自己的管理經驗。自己看老師的文章很久了,也曾參加老師的讀者尾牙活動和演講,推薦大家有空可以去參加。
結論-自我的職場定位與差異化
回歸到學習動機,到了現在的公司,我認真學習科技知識是希望我可以在看到數字時就可以想到可以是哪些事件導致哪些產品變熱門,哪些地區與客戶,這些維度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因為我們公司的產品-Power IC是什麼,競爭對手有誰都不知道,會影響我對銷售分析的掌握。而在財務部裡多的是懂會計財務理論的人,但既懂財會又懂科技知識、市場概況且知道策略背後邏輯的人就非常少。
當初我因為會數據分析工具被找來面試,因而踏上神奇之旅,我一直相信在茫茫人海中,要讓別人記住我,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與眾不同,且透過這些差異化的能力解決更多問題。我想與眾不同不應該是跟風學習很夯的東西,而是先釐清自己的優勢,慢慢在自己的優勢部位上建立護城河,這樣才能走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