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UCLite-MBA Case Study

Bess Chen
8 min readSep 26, 2018

--

本課程是由律師進行授課,大家應該會很驚訝怎麼會是由律師授課而不是商學院的教授上課呢? 這部分我有問過主辦,當初這個計畫在選老師的時候,有很多具講師資格的老師投履歷,因為這些未來都可能是Berkeley 的教授,現在要先累積教學經驗。而主辦單位希望課程不要太水,所以請有律師背景(主攻公司法)的老師來上課,課堂中多講一些法律的概念,讓大家真的可以學到一些實用的東西,雖然這會讓課程跟大家想像的有點不同,但是確是紮實的。我自己認同這樣的看法,若純教管理會太空洞(如果老師沒有實務經驗),法律相對是個比較實際一點的東西,而且很多人都會忽略它的重要性,等出事的時候就是要拿一堆錢來搶救。在上課過程中,老師透過不斷的問答,真的讓我一直不斷動腦,雖然我沒什麼舉手說話,但也是很有啟發。有點可惜的是因為時間關係(只有4堂課,每次2小時),所以沒辦法討論得很深,教案的附錄用的有點少(我之前管院上教案的經驗是附錄也是非常重要,有很多的數字分析要從附錄下去做)。但課程中提到的法律名詞在實務中是真的非常重要,所以我覺得沒有修過法律課程的人來上應該會有收穫。

老師的背景

4堂MBA Case Study我想從老師的背景介紹起,老師是周南美洲人(哥倫比亞人),從Berkeley法學院畢業拿到律師牌後,先回哥倫比亞執業2年,再到美國執業2年。因專長為公司法,所以大部分都是幫大公司打官司,但老師覺得這並不符合當初的理想(透過法律實現公平正義),所以決定繼續攻讀法學博士,希望可以成為教授,透過教學實現自己的理想。從課堂中可以看出老師對道德的重視,每個教案的課程大綱都必然有3個元素:商業、法律、道德。像是在Apple Core這堂課中,最後老師問針對蘋果創業期的股權分配,大家覺得哪個Steve的做法是對的? Apple創始人除了Steve Job還有一位工程是Steve Wozniak,Steve Job是眾所皆知的自私,而Steve Wozniak是個善良有大愛的人,所以當Steve Job非常小氣的都不把股權給別人時,Steve Wozniak選擇提供他部分股份給了年輕的工程師們。在商業上,對新創公司來說要盡量保持股權集中,因為公司發展前期是必須非常專注,若有股權站比差不多的股東有很多意見,這樣公司是無法前進的,而且創始人持有較多股權也可避免經營權被搶走。因此在商業上來說Steve Job會比較對,但就人情面Steve Wozniak是比較好的。我想這是這次Case study與一般商學院開的課最為不同的地方,我認為在營利之餘也必須考慮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不能不擇手段,而是賺錢之餘依然保持良知。但在現實之中,當遊走在灰色邊緣時,就非常考驗人的內心。

Case 1- Apple Core

由上可知我們的第一個教案是Apple Core,非常像賈伯斯傳前面部分的濃縮精華版,剛開始看完這個教案時在想這篇到底要教我們什麼東西,如果教的是創業或是企業文化感覺有點虛。因為裡面沒有圖表,純講故事。不過上課之後看老師列的大綱就大概知道老師想要怎樣引導我們,慢慢地也就能理解Case study厲害的地方。首先,在進入課程之前,老師show了最近蘋果的大新聞”市值突破1億美金,問大家有什麼想法”,當下忽然有點愣住,因為脫離財金領域有點久了,敏感度有點下降@@,當我想出財金人的答案時,老師就正式進入課程了QQ。所以想在心得弭補一下,市值=股票價格*股數。股價=EPS(每股盈餘)*PE Ratio(本益比),因此市值高可能是公司真的很賺錢(EPS高),或該股票市場吸金能力很強或投資人看好未來展望(PE Ratio高)。

正式進入課程之後可以感覺老師的角色其實是提供概念引導思考,而不太是像台灣的傳授知識,而同學的發言其實就是課程內容的一部份,當學生成為課程內容的生產者,感覺自己有”貢獻”時,會促進思考動能,又因為這是自己想過說出來的,要忘記還滿難的,這是一般東方教育欠缺的。但在這邊我並不是要下結論: 西方教育方式勝過東方,我反而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開始回溯過往學習的教材內容,漸漸理解老師為何要用這樣的架構傳授知識,因為這是目前比較好的課程架構,如果純然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學生跟老師都要有一定的程度,因為引導思考須了解臺下每個同學的狀況,循循善誘。而學生也要在即時的課程互動中知道老師問的是什麼,才有辦法回答問題,而且要能主動延伸學習,不然課程質量會容易被限制住。東方教育比較大的問題應該是老師單方面授課很難激發學生,因為沒有互動,學生的工作就只有把老師說的聽進去消化吸收,但沒有透過闡述想法的過程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成效低落。另外,如果老師口才不夠好,講課不精彩,真的很容易睡著。

Case 2- Tesla Motors

第2個教案Tesla,我覺得它是一個很好的市場研究示範,從汽車產業概況簡介、目前現有較為有競爭力的電動車車種,以及它的發展優劣勢到成本結構。以之前在私募基金實習時,能看到這樣完整的市場報告應該會痛哭流涕,因為大部分的情況是資料很分散,都要自己組裝並進行分析,可能每家調研機構出的數字與統計基礎與對未來市場的預估都不一樣,這時就要靠自己的腦袋推理並判斷哪種資料比較可信。這篇教案的架構真的很清晰,光看目錄就可以大致知道研究脈絡,細看每個段落都在首句即點出重點,非常方便閱讀以及抓大綱。

Case 3- Sheila Mason & Craig Shepherd

第3個教案是講法律的議題-NDA(保密協定)與IP(智財權),我覺得老師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大家對印象深刻,就是讓大家角色扮演裡面的人物,一共分為6組,3個談判情境,有公司對員工(*2)、VC對創始人(*1),這個故事對於要離開公司創業的人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可能會違反保密協定的問題,跟VC談判時又沒有做好對idea保護的動作結果被不肖VC把idea偷走。發現大家談判時都會腎上腺素大爆發,過程非常的熱烈,後來老師請大家上台簡單報告談判結果,覺得大家都滿有創意的,結果還滿多元的。

Case 4-Urban Water Partner

至於本次課程唯一的遺憾就是第4個教案(坦尚尼亞水資源)沒機會深入討論,這個教案的故事是MBA學生想為坦尚尼亞建立可以提供乾淨水的營運模式。其實這個教案我滿喜歡的,是將財務觀念運用在NGO,NGO一般來說最大的困難在於募集資金,教案中陳述他們財務模型的評估方式,而後面沒有任何附錄,我認為若時間足夠,是應該請大家練習試算並作分析。而合理的市場預估、價格制定、成本估算,並運用財務報表方式呈現與分析,是實踐計畫非常重要的步驟,自己非常幸運從實務工作中獲得完整的訓練,因此看到這個教案時其實非常興奮,因為我知道怎麼把裡面提到的報表做出來。

後記

上完課一直不斷在我腦中盤旋的事情是東西方教育(中式vs美式)的差異,說實話看教材西方真的比東方簡單很多,每次上課只教幾個概念,但是透過場景模擬(如故事般的case絕對比教課書與講義讓人容易下嚥),大家比較容易知道怎樣將課堂上教的東西應用到實務,這可能是台灣的商學教育要去思考的事情。

不過也不是很會做case study就可以在真實的商業世界活得很順,我自己的經驗是實際的case中,資訊是要靠自己蒐集加拼湊,同時情況隨時在變動,可知道訊息又真真假假,或是無法知道全貌,絕對比課堂上的更刺激。簡單來說,就是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市場面的變動。目前認為可改善與加強對不確定性的掌控能力的方式,若是初階還是在助理時期當小學徒時,不確定性會來自對人與事的不熟悉,透過多次練習與增強對人的觀察,是可以知道如何進退得宜。不過如果是業務類工作或是當到高階主管時,不確定性應該是來自於市場變動,這部份目前我道行還很淺,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練成見微知著的能力,成功洞悉市場走向。

總結,很多成員跟我一樣有考慮念MBA,這次的課程算是滿好的體驗活動。也十分感謝主辦單位請到一位非常適合教我們這個年紀的老師,或許就是因為老師年輕,跟成員互動非常良好,激盪出很多火花,相信這幾堂課會是大家一生難忘的回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