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UCLite-Facebook參訪

Bess Chen
7 min readSep 26, 2018

--

這個活動緊接在google參訪之後,因參訪時間有限,分享會的形式與早上的google不太一樣,邀請4個講者之中,每人選2個自己最有興趣的講者,因此需換場,每場人數控制在6–7人。這次邀請的講者的介紹如下,我選的是台大電機的學長Warren Hsiao目前在Supply Chain部門負責伺服器採購與矽谷阿雅,目前是Express Wifi的行銷Lead。

Warren Hsiao

分享會形式採用先讓成員提問,學長統一回答問題。我問的問題是「當未來充滿未知,手上資訊可能少於50%時,學長在人生的幾個重要時刻是如何做選擇?」 非常幸運學長先回答了我的問題,不過比較像是闡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學長在大學期間非常活耀於課外活動,目前台大每年都會辦的GIS集思論壇就是學長創立的,在學長的年代太陽能產業非常火紅,學長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了一間太陽能新創公司,但做了3個月的總經理特助之後,越研究覺得越來越不對勁,後來就決定離職(後來也證實這個產業不太好),剛好有台大教授認識的人在找人,後來學長就去了美國的一家小家的半導體公司上班,當專案經理。後來申請UCLA MBA後進入臉書供應鏈部門實習拿到Return offer。

在本場分享會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概念是持續不斷的學習,其實學長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自己不會或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像是最近他開始負責伺服器採購,伺服器這塊他之前其實沒什麼接觸,除了感謝臉書願意讓他去做這塊,當然是開始自己惡補各種知識趕快上手。我自己的工作經驗也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我覺得在業界沒有所謂的準備好才上,大部分就是邊戰邊學,反正公司都沒在怕,我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後來分享會結束後,大家到臉書廣場進行團體照以及小小粉絲照相活動,當大家都在跟矽谷阿雅拍照時。發現都沒人跟Warren學長聊天的我,就趕快溜過去問問題,在分享會中學長有提到在供應鏈管理用數據分析做風險控管,所以我特別問這塊臉書是怎麼做的,原來是有外聘數據分析團隊,跟我原本想的不太一樣(本來以為是學長自己做或是臉書的數據工程師做)。後來也跟學長聊數據分析這塊目前在臉書的使用狀況,因為我看到很多臉書的分析缺,銷售或是財務類的也都要會一些分析工具(R, Python),原來學長也還不會常用的數據分析工具,他說他最近也想去學。不過他提到的一點到是我很認同,就是domain knowledge夠強可以幫助數據分析,自己的經驗是因為有代理過業務助理的工作,對整個銷售流程與產品十分熟悉,所以看數字非常有感,也比較知道數字的後因果關係。

矽谷阿雅

分享會形式採先讓成員提問,但之後直接演講(無直接回答問題),她的分享內容最主要是希望激勵年輕的朋友可以用敢挑戰,她認為這是”荒”世代,表示有太多未知以及值得去探索的東西,希望大家勇敢去闖蕩。而阿雅自己的職涯故事非常有名,有刊登於媒體上,以下簡述一下她的故事。

在政大讀書期間,阿雅主修的是韓文系,因為對媒體有興趣,因此她先參加了新聞媒體類社團(報社),利用這個經歷去找實習,畢業後剛好實習的老闆在找人,後來就去蘋果日報當記者。後來決定申請西北大學的行銷MS Program,而英文不好的她考了N次托福只考到了88分,但最終還是申請上學校,當時收到通知信時還因英文理解能力不好,以為是”沒問題的話”要趕快打電話給學校委員(實際上意思剛好相反),她就真的打電話過去,結果對方半夜接電話,感到十分無言。不過憑著她過人的毅力,還是順利拿到碩士學位。

在西北大學讀完行銷碩士畢業後,剛好遇到金融風暴,投了500封履歷但都沒有下文,後來教授給了她行銷學會的名單,她就一個一個寫信去問是否可以拜訪,也因此見到了很多大人物,但當時的大環境的情況實在太糟了,還是沒有找到工作,最後她幫一家出版社寫了商業計畫書,說明她這陣子約訪了這麼多人,看到的市場情況以及這家出版客可以怎麼做,最後才終於找到工作。

開始工作後,英文還是不太好,所以下班後阿雅回學校的寫作中心,跟還在學校的同學借學生證進去,請老師修改她的文件,這樣才慢慢的增強英文寫作能力。後來出版社倒了,阿雅去了target、麥當勞、e-bay,近一年才到臉書工作。我想工作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也唯有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另外2位沒聽到但也很想聽的講者

台大化學系的學長,好像也是Toastmasters的學長

花絮

跟去google一樣有很多零食可以吃,基本上成員回去都不用吃晚餐了XD 不過這邊訪客進入公司的手續稍微麻煩一點,要看身分(護照),進入後看到工作用的螢幕是不可以拍照的,不過工程師的辦公室跟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電腦螢幕很大,大家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其實稱不上美觀,但環境基本上是舒適的。還滿喜歡臉書總部裡的廣場,可以在那裏走來走去挺愜意的,裡面有些有趣的裝置項是目前全球臉書登入人數(即時)、masserger、Hack

強大的零食區
FB廣場
全上FB線人數

後記

結束時間約在4點多,當我們要去搭車時,發現臉書德員工也在排隊搭交通車,原來他們週五可以提早下班,這個比食物更吸引我XD 回程的路上,主辦調查成員目前使用FB與Instagram的習慣,越年輕的越喜歡用,而我自己是2個幾乎都不用,臉書是畢業後禁止自己使用,避免自己浪費太多時間在滑手機,直到參加這次計畫,要看行前公告問問題才用,Instagram是真的沒用過。後來我問了喜歡發限動的室友-清大資工大三的妹妹(妹妹每次要發現動時都會說,我要發限動囉! 才發現妹妹很喜歡做這件事),她覺得看Instagram因為大多是圖片比較紓壓,臉書太多訊息需要閱讀且資訊越來越雜,因此用Instagram的時間逐漸上升。

返台後跟實習導師聊到這個現象時,他們真的很擔心這個部分會導致年輕人閱讀能力下降,而我是不太建議認把社群軟體當作學習的工具,因為有太多雜訊會干擾閱讀,而且人腦的傾向會比較喜歡看輕鬆愉快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荒廢學習。目前測試學習效果最好的還是紙本書籍,除了不會有干擾外,因敘述較為完整,可以深入探討一個問題,比聽演講看網路文章效果好,瀏覽網站或電子書籍還是會不小心被別的東西吸引,且容易傷眼睛與肩頸痠痛。

話說回社群軟體的本質,目的是希望連結人,但究竟是讓人更緊密,還是關係更加虛無,目前心理學家證實的好像是後者,最近看微信有一篇說明這個現象的文章倒覺得挺真切的,這樣的平台原意是讓人們透過分享讓大家更為緊密,殊不知變成較勁誰比較溫,而淪落為建構表象的自我,比輸的人往往陷入焦慮的情緒之中。在這個資訊紛亂的時代,唯有心理夠健康的人才能不為外在所動,專注於自己的目標上。目前自己先用了有點半強迫的方式將自己稍微隔離開,而工作過程中也慢慢看清外面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如果哪天重新回到臉書,希望自己可以給朋友正確且正向東西,讓彼此都可以有所成長。

--

--